第 1 页 现金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以及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形成的现金净流量。这里,现金包括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其他货币资金以及能随时变现为确定金额用于支付的其他资产。现金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的。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的同时,也日益重视企业现金流的流入和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比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加重要。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不能实现盈利,那么她必将倒闭;但是,如果一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获取适当现金流,以偿还到期债务,那么,她就面临破产的威胁。如何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来分析如何加强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第一章 内部控制理论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需要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时,形成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就需要一系列严密而科学的管理制度对这种关系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使这种委托关系得以健康的发展,并使关系双方从中受益。同时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也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对组织的成员加以规范和约束,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与此同时,相应的内控理论也逐步得到完善。 1.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按照比较权威和普遍的一种归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在 2 0 世纪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 : 1 宋建波博士在《企业会计控制原理及应用》中将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而国家会计学院教研中心的郑洪涛博士在 2 0 0 2 年 1 月国家会计学院在成都举办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培训班上将内部控制的发展演变归纳为四个阶段,本文采纳了郑洪涛博士的归纳。 第 2 页 1.1.1 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 40年代以前) 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其基本假设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无意识犯同样错误的机会很小;两个或两以上的部门或人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其主要特点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控制。这样每一项业务必须经过多个人员或多个部门交叉检查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无意识的出现差错和有意识的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