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三 《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2010年10月22日 沈国全(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高级教师) 在上一讲讨论语法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一道高考试题,关于“手很聪明”这样的表达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们说,从语法角度来说,它是不恰当的,存在着搭配不当的毛病,但是,从修辞角度来说,又是允许的,甚至是精彩的。可见,语法和修辞是两种不同的标准。我们还说,语法是语言使用的法则,那么,修辞是什么? 有个通俗的说法: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而修辞研究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管的是语言材料选择得“好不好”的问题。 经典试题 例1.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2008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原文相关文字: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题干很长,实际上是问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而比喻是否恰当关键在于相似点是否准确。那么,在这个句子里,喻体是“梦”,本体“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呢?(1)隐约的,模糊的,但又是常常萦绕的;(2)不完整的、片断性的;(2)美好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 答案:2分。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 例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5分)(2008年上海秋考试卷) 细解:原文相关文字: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所谓“评析”,意指评价这两个比喻是否恰当,与上题考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