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分析知识总结 一、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存分析是将事件的结果和出现此结果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生存现象和响应时间数据及其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一个或多个非负随机变量(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和推断,研究生存时间和结局与众多影响因素间关系及其程度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对涉及生物学、医学(临床、流行病)、工程(可靠性)、保险精算学、公共卫生学、社会学和人口学(老龄问题、犯罪、婚姻)、经济学(市场学)等领域中,与事件(死亡,疾病发生、发展和缓解,失效,状态持续)发生的时间(也叫寿命、存活时间或失效时间,统称生存时间)有关的问题提供相关的统计规律的分析与推断方法的学科。 生存时间也叫寿命、存活时间、失效时间等等。比如:医学上包括疾病发生时间、治疗后疾病复发时间;可靠性工程系为元件或系统失效时间;犯罪学方面是重罪犯人的假释时间;社会学上指首次婚姻持续时间;人口学上包括母乳喂养新生儿断奶时间;经济学包括经济危机爆发时间、发行债券的违约时间;保险精算学包括保险人的索赔时间、保险公司某一索赔中所付保费;汽车工业包括汽车车轮转数;市场学中有报纸和杂志的篇幅和订阅费。这些也可以说明,生存时间可以不是具体的时间。 二、生存分析的历史 生存分析方法最早可上溯至十九世纪的死亡寿命表。现代的生存分析则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工业科学中的相关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研究,这一研究兴趣延续到战后。此时生存分析都集中在参数模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医学研究中大量临床试验的出现,要求方法学有新的突破,导致了生存分析的研究开始转向非参数方法。D.R. Cox 在 72 年提出的比例风险模型为此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现在,生存分析方法的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通过医学研究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一方法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三、生存分析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具体方法 (一)研究目的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 1.描述生存过程:估计不同时间的总体生存率,计算中位生存期,绘制生存函数曲线。统计方法包括 Kaplan-Meier(K-M)法、寿命表法。 2.比较:比较不同处理组的生存率,如比较不同疗法治疗脑瘤的生存率,以了解哪种治疗方案较优。统计方法 log-rank 检验等。 3.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某个或某些因素对生存率或生存时间的影响作用。如为改善脑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