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_第1页
1/6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_第2页
2/6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_第3页
3/6
第 7 课《循礼修身》总第 13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 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6、解读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二)《论语•泰伯》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 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解说①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1](三)《荀子•修身》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展示读3、学生齐读 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