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放烟花爆竹的必须性研究报告 禁放烟花爆竹的必须性研究报告 学生:田韦漪 2015 级三班 内容摘要:人们往往放烟花爆竹来营造热闹、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是借烟花爆竹来辞旧迎新,求得新年幸福安康。燃放烟花爆竹却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禁放烟花是必要而可行的。关键词:烟花爆竹利弊安全禁放 一、问题的提出。 燃放鞭炮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习俗,人们习惯燃放鞭炮以求得平安吉祥。在春节期间,鞭炮声此起彼伏,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燃放鞭炮,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接踵而来。应该禁放烟花爆竹吗。 二、本论 1.烟花爆竹的由来。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燃放鞭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历史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传说深山中有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孙思邈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再到后来,李畋用火药做成了花炮。他将此方传授给当地花炮工人。并逐步改进爆竹,由竹筒改为纸筒,火药由黑药而为白药,并由单一爆竹产品发展为各种烟花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