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键在于提高作业质量。单纯地谈控制作业时间和作业总量,其实并没有把握住“作业”的内在特征。对于作业,现在已基本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作业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业的功能,不仅是支持课堂教学和学习,更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意识,形成自学能力。教师通过作业开展教学实践,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自主学习者。可见,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彰显育人导向,承载育人功能。当前,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科学、有效地设计语文学科作业,构建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形态为两翼、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作业设计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多样的学习实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语文知识:引导迁移运用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变迁,基本体现了教育理念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但不论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科知识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语文学习活动离不开语文知识,否则语文学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但掌握了知识不等于具备了素养,知识的价值在于迁移和运用,不能进行迁移并运用的知识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为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显而易见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作业理应以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性作业。一谈到基础性作业,我们就会想到那些为应试而给学生布置的机械学习、记忆和训练的习题。当前确实还大量存在着这类作业,用记忆代替思考,以浅层学习为终点,这都是应该坚决反对和努力避免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 10 条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什么叫“完成好”呢?显然就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迁移和运用都要基于变化了的情境。当需要解决问题的情境与课堂学习的情境相同或大致相当,语文知识只需要借助识记即可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先记住了“杳无音信”中“杳”的意思,再要求学生理解“杳无踪迹”中的“杳”,基本上就不需要进行知识迁移;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关注并研究“旦”“东(東)”“杲”的字形结构和意义变化,然后再要求学生推测“杳杳钟声晚”中“杳”的意思,学习的内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情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单凭机械记忆无法解决具体问题,而必须要通过理解知识并以迁移和运用的方式来完成作业题目,这就需要较高的智慧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