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本学期课件及练习@一(周玉秀老师心血)古代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者字 所字一、代词可分为五类:(一)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三)疑问代词(四)无定代词(五)辅助性代词(特别的指示代词)二、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1)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和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2)“朕”在先秦作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人可以用,秦以后专用于皇帝。①皋陶曰:“朕言惠。”(《书经·皋陶谟》)②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乃、而。这些代词分为两类:一是女、尔、若,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二是而、乃、一般只作定语。(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①“其”作定语,“之”作宾语。其=名词十之。②在上古汉语里,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其”和“之”还可以灵活运用为自称或指称对方: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宣二)③“彼”是指示代词,“他”是“其他”,“别的”之义。④“之”有时只是虚指,实际上无的代只是形式和为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不译。填然鼓之。(梁惠王上)(此为指示代词)。(四)古汉语的复数形式与单数一般无别,要靠上下文义判断。有时第一、二人称代词后中以加“侪”、“属”、“曹”等字,表示不只一个人。其义比较具体,与我们,你们有异。(五)谦称为尊称都是名词,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可以代替第一、二人称。(六)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①古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②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三、指示代词(一)古汉语的指事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其、之、夫”等。(二)是、此、兹、斯是近指;彼是远指。(三)“之”泛指,作定语和宾语;“其”特指作定语,义为“那个”“那种”等。(四)“夫 fú”远指,指示性较弱,不译。(五)“若”作定语,表示近指,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然”、“尔”作谓语,可译为“如此”,“这样”、“那样”等。(六)兼词:焉、诸。四、疑问代词(略)①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