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互助,高效学习《礼记?学记》中有这样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可见,我国古代教学理论就认识到了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指出:在教学中,只有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热烈讨论活动中,充分发挥团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贯穿各科课程的理念均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在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形似而神不似的阶段,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澄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概念的实质。小组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小组学习的实质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一、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可是,老师们在划分学习小组时,大多是以 4――6 人为一小组,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多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仍是个别学习好的学生,那些学困生只是相当于走了个形式,他们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