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讲一、 授课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三、授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四、授课提纲2.诵读新句子:(2')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3.讲解句子,阐释概念(30‘):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人性的三种理论孟子“性本善”[故事一、邻居与小孩;故事二、5.12 汶川地震时每个人的感受、做法]荀子“性本恶”[故事一、婴儿出生到不懂事之前的一系列表现]孔子“性无善无恶”[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故事一、曹操儿子们的故事]通过最后一个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1[故事一、周处杀龙的故事][故事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