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 年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2〕128 号)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 年版)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该病虽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为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在我部 2008 年印发的《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基础上,制定本技术指南。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 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长度约为 11-12kb;有 1 个血清型,可分 3 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可在 Vero、C6/36、BHK-21 和 HeLa 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病毒不耐酸、不耐热,56℃30 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宿主。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3.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4.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 2 小时和日落前 2 小时。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 2 至 10 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5.传染期。患者在发病当天至 7 天具有传染性。6.地理分布。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常发生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2006 年,马尔代夫、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法属留尼旺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报道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其中,法属留尼旺岛的发病数高达 27 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 40%;印度当年报告的疑似病例超过 139 万,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超过 45%。2008-2009 年,泰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