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鹤庆新华村银饰纹样与工艺传承大理白族银饰反映了白族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质。其中,大理白族银饰纹样元素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凸显了大理白族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传统银饰手工艺的代表,大理鹤庆新华村银饰工艺在白族银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云南银饰看大理,大理银饰看鹤庆新华村。大理鹤庆新华村是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文化村,其银饰纹样、工艺都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才逐步演化到现在的状态。本文以大理鹤庆新华村白族银饰纹样与工艺传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的田野调察,拍摄大量实物图片,依据史料记载等图文资料,探究其银饰的纹样美与工艺美。一、研究背景?D?D“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大理鹤庆新华村银饰生成环境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屯兵于此,留下石寨,因此而得名。其坐落于鹤庆县城以北 4 千米的凤凰山下,是一个白族人居住的美丽乡村。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鹤庆新华村的白族村民就已经开始加工赋有民族特色的银饰手工艺品和生活器皿,迄今已延续了 1200 多年。历史上,鹤庆新华村的民族文化产品沿着“茶马古道”流传于民间,“鹤川匠人”的美名由此著称于世。鹤庆新华村的银饰匠人常年游历,学习各地银饰、银器文化,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银饰、银器制作工艺。尤其在我国藏区,大量藏传佛教寺院的宝顶、法号、宗教用品等来源于鹤庆新华村银饰匠人的创新与雕刻,同时新华村也加工生产藏族同胞常佩戴的银饰品。近年来,大理旅游业快速发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鹤庆新华村已经形成家家有手艺、代代手艺相传的局面。目前,鹤庆新华村新一代的银器银饰匠人传承着先辈留下的银饰银器手工艺(见图 1),同时不断进行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使其符合现代潮流。鹤庆新华村的银饰匠人喜爱去各地银饰集中的地方,去借鉴别人好的地方用于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他们用精湛的工艺一锤一鉴,制作出精美的银饰银器等工艺品(见图 2)。2000 年,新华村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村”。二、丰富多样的艺术之美(一)自然生动的纹样之美作为云南众多世居民族中的一支,生活在滇东、滇中洱海地区的白族人世代传承着银饰、银器制造工艺。他们掌握的这项古老技艺,并没有像其他民族的手工艺那样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走向衰落,反而愈发兴盛。这种现象体现出鹤庆新华村的白族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