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排水设计流量:排涝设计流量、排渍设计流量 一、设计排涝流量(最大设计流量) 设计排涝流量:排除在某一排涝设计标准下的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的排水流量。 作用:确定排水沟断面(骨干排水沟)排水建筑物的尺寸。 (一)地区排涝模数经验公式法 排涝模数:排涝区单位面积(km2)的上排涝流量,单位:m3/s/km2 用符号 q 表示。 计算步骤: (1)确定计算暴雨 P (2)计算设计净雨 R (3)用经验公式计算排涝模数 q (4)计算设计排涝流量Q 1.确定设计卜雨 P (1)历时: F=100~500 平方公里 选 1 日暴雨 F=500~3000 平方公里 选 3 日暴雨 (2)暴雨量:由设计标准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到。 2.求设计净雨深 R (1)水田地区 采用暴雨扣损法 (2)旱田地区 (3)有水田也有旱田 3.计算排涝模数 式中:R ——设计净雨,mm; K——综合系数,表8-5; m——峰量指数,表8-5; n——递减指数,表8-5。 4.计算排涝流量 Q=qF 适用:地区性骨干排涝河道。 (二)平均排除法 1.计算方法 (1)特点 以排涝历时内的平均排流量作为设计排涝流量: 农田会受短时间淹没。 适用:规模较小的排水沟道。 (2)计算 式中:T—排涝历时(d); t—每排水时间(h),一般自排t=24h,抽排t=20~ 22h 。 自排时上述公式为简化为 计算R 时注意: ①水田和旱地的设计净雨计算方法同前; ②平原河网地区宜考虑排水沟滞蓄; ③圩区应考虑预降滞蓄,圩堤渗漏产水和套闸进水。 2.算例 例 1 已知淮北平原地区,F=20km2,水田、旱田及沟塘面积分别为12km2、7km2、1km2, 稻田耗水e=4mm/d,稻田滞蓄 30mm,沟水面蒸发 ,沟滞蓄 500mm。排涝标准为日雨量 200mm 两天排出。求 Q、q。 解:(1)计算R (2)计算Q、q 例 2 已知苏南某圩区,F=3.8Km2,其中旱地占 15%,水田占 80%,河沟占 5%。水田日耗水e=5mm/d,水田滞蓄 30mm,河沟水面蒸发 e0=3mm/d,预降滞蓄 500mm。圩堤总长 7.8Km,渗漏产水 i=0.05mm/km/d,套闸进水 0.55mm/d。排涝标准为日暴雨 200mm2 日排出。求 Q、q。 解:(1)计算R (2)计算Q 和q: 二、设计排渍流量(日常流量) 定义:雨后地下水位回落到控制要求的深度时,地下水的排水流量称为日常流量。 作用:确定排水沟沟底高程,并校核允许最小流速。 计算方法: 1、确定排渍模数 (1)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实测资料。 (2)采用公式计算(《规范》中公式)。 (3)采和经验数据(P.238,表 8-6)。 2 、计算排渍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