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页下一页退出第三节常见病毒第三节常见病毒2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3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是流感的病原体。•分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流感4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呈球形,直径80~120nm,由核衣壳和包膜构成。5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243567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6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1)外层----脂质双层糖蛋白突起(HA、NA)M2组成核衣壳:由病毒RNA(分7或8个节段)RNA多聚酶、核蛋白(NP)7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包膜内层M1蛋白:•位于包膜的内层。•增加包膜硬度和厚度。•保护核酸、维持病毒外形。•Ag稳定,具型特异性。•相应抗体无保护作用。12435678M2M18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包膜外层•脂质双层结构•M2蛋白:是膜通道蛋白。•表面有两种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HA和NA抗原性易变异。12435678NAHA9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1)血凝素)血凝素(HA)(HA)((11)血凝素)血凝素(HA)(HA)•糖蛋白糖蛋白•三棱柱状突起三棱柱状突起12435678NAHA10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作用:作用:–①①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作用:凝集人、鸡、作用:凝集人、鸡、豚鼠等的红细胞豚鼠等的红细胞–②②介导介导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③③免疫原性→相应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免疫原性→相应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抑制血凝现象抑制血凝现象----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病毒,属主要的保护性抗体。中和病毒,属主要的保护性抗体。–④④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12435678NAHA11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2)神经氨酸酶)神经氨酸酶(NA)(NA)•糖蛋白,蘑菇状突起•作用–①促进病毒释放:具酶活性→水解宿主细胞表面N-乙酰神经氨酸。–②促进病毒扩散:液化细胞表面的粘液。–③③NAAg→Ab,抑制NA的水解活性,无中和作用。–④④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12435678NAHA12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核心核心•单负股RNA(7~8节段)•核蛋白核糖核蛋白(RNP)•RNA多聚酶蛋白核蛋白抗原稳定,具型特异性。12435678RNA多聚酶蛋白RNP核衣壳,螺旋对称13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二))分型与变异分型与变异•1.分型:据NP和M蛋白的Ag性不同甲(A)型将流感病毒分三型乙(B)型丙(C)型•甲型再据HA、NA抗原性不同进一步分亚型(H5N1、H7N7等)。14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2、变异、变异•甲型易变异,两种变异形式①抗原漂移②抗原转换15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抗原漂移抗原漂移•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导致的抗原小幅度变异,称抗原漂移,属量变,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16上一页下一页退出抗原转换抗原转换•由于基因组发生重新排列导致的抗原较大幅度的变异,称为抗原转变,属质变,产生新的亚种,往往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17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培养特性:(1)鸡胚羊膜腔(初次分离)或尿囊腔接种(传代);(2)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3)动物接种——以雪貂最敏感。抵抗力:较弱,56℃30min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其他理化因素均敏感。18上一页下一页退出1.典型流感: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乏力、咽痛、鼻炎等。可有肠胃不适。少数病人继发细菌性肺炎。二、致病性19上一页下一页退出2.流感病毒性肺炎:少数患者,早期与典型流感相同,但1-2天后症状迅速加重。并常发生呼吸困难,病死率较高。二、致病性20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二、致病性主要传染源:病人、病畜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经飞沫。潜伏期:1~4d。病程:一般5~7d。21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三、免疫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牢固的免疫力,主要依赖于呼吸道局部的SIgA,其中抗HA抗体最为重要。抗HA抗体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抗NA抗体限制病毒释放和扩散细胞免疫:亚型间交叉免疫22上一页下一页退出四、微生物学检查1、分离病毒鸡胚羊膜腔。2、血清学诊断取双份血清测定血凝抑制抗体效价效价增长4倍或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3、快速诊断免疫荧光法、分子生物学方法。23上一页下一页退出五、防治原则1、建立流感监测站,及时发现与隔离病人;2、预防接种、环境消毒;3、中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