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N137 原理及典型用法 6N137的结构原理如图 1所示,信号从脚 2和脚 3输入,发光二极管发光,经片内光通道传到光敏二极管,反向偏置的光敏管光照后导通,经电流-电压转换后送到与门的一个输入端,与门的另一个输入为使能端,当使能端为高时与门输出高电平,经输出三极管反向后光电隔离器输出低电平。当输入信号电流小于触发阈值或使能端为低时,输出高电平,但这个逻辑高是集电极开路的,可针对接收电路加上拉电阻或电压调整电路。 简单的原理如图 2所示,若以脚 2为输入,脚 3接地,则真值表如附表所列,这相当于非门的传输,若希望在传输过程中不改变逻辑状态,则从脚 3输入,脚 2接高电平。 6N137 真值表 输入 使能 输出 H H L L H H H L H L L H 隔离器使用方法如图2所示,假设输入端属于模块I,输出端属于模块II。输入端有A、B两种接法,分别得到反相或同相逻辑传输,其中 RF为限流电阻。发光二极管正向电流 0-250uA,光敏管不导通;发光二极管正向压降 1.2-1.7V,正向电流 6.5-15mA,光敏管导通。若以 B方法连接,TTL电平输入,Vcc为 5V时,RF可选 500Ω 左右。如果不加限流电阻或阻值很小,6N137仍能工作,但发光二极管导通电流很大对 Vcc1有较大冲击,尤其是数字波形较陡时,上升、下降沿的频谱很宽,会造成相当大的尖峰脉冲噪声,而通常印刷电路板的分布电感会使地线吸收不了这种噪声,其峰-峰值可达 100mV以上,足以使模拟电路产生自激,A/D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RF应尽量取大。 输出端由模块II供电,Vcc2=4.5-5.5V。在 Vcc2(脚 8)和地(脚5)之间必须接一个 0.1uF高频特性良好的电容,如瓷介质或钽电容,而且应尽量放在脚 5和脚 8附近。这个电容可以吸收电源线上的纹波,又可以减小光电隔离器接受端开关工作时对电源的冲击。脚 7是使能端,当它在 0-0.8V时强制输出为高(开路);当它在 2.0V-Vcc2时允许接收端工作,见附表。 脚 6是集电极开路输出端,通常加上拉电阻 RL。虽然输出低电平时可吸收电路达13mA,但仍应当根据后级输入电路的需要选择阻值。因为电阻太小会使 6N137耗电增大,加大对电源的冲击,使旁路电容无法吸收,而干扰整个模块的电源,甚至把尖峰噪声带到地线上。一般可选4.7kΩ ,若后级是 TTL输入电路,且只有 1到 2个负载,则用 47kΩ 或 15kΩ 也行。CL是输出负载的等效电容,它和 RL影响器件的响应时间,当RL=350Ω ,CL=15pF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