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聚类算法 1.分类与聚类 1.1 分类算法简介 分类(classification )是找出描述并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使用模型预测类标记未知的对象类。在分类算法中输入的数据,或称训练集(Training Set),是一条条的数据库记录(Record)组成的。每一条记录包含若干条属性(Attribu te),组成一个特征向量。训练集的每条记录还有一个特定的类标签(Class Label)与之对应。该类标签是系统的输入,通常是以往的一些经验数据。一个具体样本的形式可为样本向量:(v 1, v 2, ... , v n; c)。在这里 v i 表示字段值,c 表示类别。 分类的目的是:分析输入的数据,通过在训练集中的数据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每一个类找到一种准确的描述或者模型,这种描述常常用谓词表示。由此生成的类描述用来对未来的测试数据进行分类。尽管这些未来的测试数据的类标签是未知的,我们仍可以由此预测这些新数据所属的类。注意是预测,而不能肯定。我们也可以由此对数据中的每一个类有更好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对这个类的知识。 下面对分类流程作个简要描述: 训练:训练集——>特征选取——>训练——>分类器 分类:新样本——>特征选取——>分类——>判决 常见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KNN 法(K-Nearest Neighbor)、SVM 法、VSM 法、Bay es 法、神经网络等。 1.2 聚类算法简介 聚类(clu stering)是指根据“物以类聚”的原理,将本身没有类别的样本聚集成不同的组,这样的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叫做簇,并且对每一个这样的簇进行描述的过程。与分类规则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些空间区分规则来定义组。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个簇的样本之间应该彼此相似,而不同簇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聚类分析的算法可以分为:划分法(Partitioning Methods)、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 -based methods)、基于网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s)。经典的 K-means 和 K-centers 都是划分法。 1.3 分类与聚类的区别 聚类分析也称无监督学习或无指导学习,聚类的样本没有标记,需要由聚类学习算法来自动确定;在分类中,对于目标数据库中存在哪些类是知道的,要做的就是将每一条记录分别属于哪一类标记出来。聚类学习是观察式学习,而不是示例式学习。可以说聚类分析可以作为分类分析的一个预处理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