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补体系统第一节概述1895年Bordet通过免疫溶菌试验发现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一、概念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目前对各类补体的cDNA已克隆成功,并获部分基因工程产品。补体与抗体的区别为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不耐热,具酶活性,β球蛋白。二、基本特性和生物合成(一)组成:30多种蛋白质1、补体固有成分指存在与血浆及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的蛋白质,包括1)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4、C2;2)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3)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4)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regulatoryprotein)指存在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包括: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S蛋白、C4bp——可溶性的DAF、MCP、C8bp、CD59等——膜结合形式3、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CR)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4、C3a/4aR、C5aR、C1qR等(二)理化性质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多属球蛋白,少数属(如C1s、D因子)及球蛋白(如C1q、C8)。多数补体成分(尤其是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温育30分钟即灭活;在室温下很快失活;在0~10℃条件下活性仅能保持3~4天。因此。用于研究或检测的补体标本须保存于-20℃以下。(三)命名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MBL等;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活化的补体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四)生物合成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肝细胞病变可致补体异常如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致补体减少。炎症状态时,补体可增高。第二节补体分子的结构(一)C1分子C1是由1个分子的C1q和2个分子的C1r及2个分子的C1s借Ca2+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分子量约为750kDa。其中C1q为具有识别作用的亚单位,C1r和C1s为具有催化作用的亚单位。1、C1qC1q为各种补体分子中分子量最大(410kDa)的球蛋白。其分子结构较特殊和复杂,由6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由A、B、C三种不同类型的肽链所组成。2、C1r和C1sC1r和C1s均为单一多肽链分子,又都是丝氨酸蛋白酶(原)。C1r和C1s多肽链均由接近700个氨基酸所组成。电镜下观察表明,C1r和C1s的分子构型极为相似,均呈一端大一端稍小的哑铃状分子。目前C1r和C1s的cDNA克隆均已成功,并进行了全部序列分析。编码C1r的基因定位于人的第12号染色体短臂,与编码C1s的基因相连。(二)C4分子C4是由(90kDa)、(78kDa)及(33kDa)三条肽链借二硫键连接组成。编码人C4的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HLA-DR和HLA-B位点间一段基因组DNA上。C4由两个基因C4A和C4B所编码,因此血清中的C4分子也有两种类型即C4A和C4B,但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仅有少数氨基酸不同)。目前C4A和C4B的cDNA克隆均已成功并进行了序列分析。C4A、C4B、B因子及C2均属于MHCⅢ类分子。(三)C2分子C2是补体的第2个成分,但在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顺序上却在C4之后被活化。C2分子是由7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肽链糖蛋白,分子量约110kDa编码C2的基因定位于人的第6号染色体短臂21区(基因长度8kb)。(四)C3分子C3在补体系统活化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是补体激活的关键分子。C3由、两条肽链组成,之间以二硫键相连结,分子量为195kDa,其中链为115kDa,链为75kDa。其在血清中的含量高于其它补体分子,约为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