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码 39 码是公元 1974 年发展出来的条形码系统,是一种可供使用者双向扫瞄的分布式条形码,也就是说相临两数据码之间,必须包含一个不具任何意义的空白(或细白,其逻辑值为 0),且其具有支持文数字的能力,故应用较一般一维条形码广泛,目前较主要利用于工业产品、商业数据及医院用的保健资料,它的最大优点是码数没有强制的限定,可用大写英文字母码,且检查码可忽略不计。 标准的 39 码是由起始安全空间、起始码、数据码、可忽略不计的检查码、终止安全空间及终止码所构成(徐绍文,1985),以 Z135+这个资料为例,其所编成的 39码如下所示: 39 码的结构 综合来说, 39 码具有以下特性: 1. 条形码的长度没有限制,可随着需求作弹性调整。但在规划长度的大小时,应考虑条形码阅读机所能允许的范围,避免扫瞄时无法读取完整的数据。 2. 起始码和终止码必须固定为“ * ”字符。 3. 允许条形码扫瞄器进行双向的扫瞄处理。 4. 由于 39 码具有自我检查能力,故检查码可有可无,不一定要设定。 5. 条形码占用的空间较大。 可表示的资料包含有:0~9 的数字,A~Z 的英文字母,以及“+”、“-”、“*”、“/”、“%”、“$”、“.”等特殊符号,再加上空格符“ ”,共计44 组编码,并可组合出 128 个 ASCII CODE 的字符符号,如下所示。 ASCII CODE 字符符号与39 码对照表 39 码编码方式 三九码的每一个字符编码方式,都是藉由九条不同排列的线条编码而得。可区分成如之四种类型: 39 码的字符编码方式 (一 ) 英文字母部分 26 个英文字母所对应的39 码逻辑值如所示。 39 码编码对映表(英文字母部分) 字符 逻辑型态 字符 逻辑型态 A 110101001011 N 101011010011 B 101101001011 O 110101101001 C 110110100101 P 101101101001 D 101011001011 Q 101010110011 E 110101100101 R 110101011001 F 101101100101 S 101101011001 G 101010011011 T 101011011001 H 110101001101 U 110010101011 I 101101001101 V 100110101011 J 101011001101 W 110011010101 K 110101010011 X 100101101011 L 101101010011 Y 110010110101 M 110110101001 Z 100110110101 (二) 数字与特殊符号部分 39 码也可表示数字 0~9 以及特殊符号,其对应的逻辑值如所示。 39 码编码对映表(英文字母部分 字符 逻辑型态 字符 逻辑型态 0 10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