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堵工艺培训教材目录油田调剖、堵水技术分类油田堵水、调剖化学剂调剖堵水的目的意义调剖堵水技术发展简史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工艺技术我国陆上除四川外的19个油区的油田开发,主要采用注水开发方式,至1997年底已累计采出地质储量的23%,采出可采储量的69.5%,综合含水达到82.5%,总体上已处于高含水期。目前,综合含水高于80%的油区是大庆、胜利、大港、中原、河南、江汉等6个油区,年产油量占全国的66.4%,已采出可采储量的71.5%,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69.6%。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即提高石油采收率。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当天然能量衰竭时,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二次采油),它的采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最终采收率通常为30%-40%。采用常规注水方法开发的中国陆上油田,平均采收率只有33%左右,约有三分之二的储量将留在地下。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目前备受国内外的关注。调剖堵水的目的意义1.1影响注水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非均质性1.1.1非均质性的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性质(岩性、物性、厚度、孔隙结构、润湿性等)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多指储层岩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在空间上的变化。在油田开发初期,由于多属于天然能量开采,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尚未暴露出来。但在二次采油注水、注气以后,出现了开发中的层内、平面、层间三大矛盾。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它包括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注水开采时,水不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1)微观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主要指岩石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孔隙结构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同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2)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的储集层性质变化。(3)层间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层系规模的储集层描述。(4)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集层砂岩体的几何形状、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油层非均质性是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与关键。1.1.1非均质性的概念1.1.2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在注水开发中,由于非均质性的影响,往往使得注入水沿高渗透条带窜入油井,降低了注入水的波及系数,影响最终采收率,在水驱过程中,油层的非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及高渗透区不均匀的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提前突破前缘,致使中低渗透层波及程度低,驱油效果差,严重影响了水驱的开发效果。粘性指进水水油油水油注水井采油井沿主流线舌进平面上舌进低渗透层低渗透层高渗透层高渗透层沿高渗透层突进水水油油重力舌进1.1.3油井产水的危害油井产水,对经济效益影响很大。(1)某些高产井可能转变为无工业价值的井。(2)对于出水井,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地层中可能出现水圈闭的死油区,注入水绕道而过,从而降低采收率,造成极大的浪费。(3)油井出水还可能使储层结构破坏,造成油井出砂。(4)油井出水后也会增加液体相对密度,增大井底油压,使自喷井转为抽油井。(5)油井出水会腐蚀井下设备,严重时可能引发事故。(6)由于产水增加,必然会使地面的脱水费用增加。因此,对于油井出水采取增大排液量以水带油的方法是不合算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采取调剖堵水的办法来改善吸水剖面。1.2调剖堵水的目的调剖堵水技术在我国应用广泛,在纵向上,借助调剖剂来封堵高渗透层,或大大增加高渗透层的渗流阻力,减小高渗透层的吸水能力,启动低渗透层或增加低渗透层的吸水量,调整吸水剖面、增加吸水厚度,扩大垂向波及系数;在平面上,高粘度的调堵剂对后续注入水起到分流作用,使原本沿高渗透、低流阻方向流动的水改向到低渗透区域,扩大面积波及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水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