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其实,学生天生就具有提问的欲望,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去精心呵护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这就是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使学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是我们所追求的。当学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训练,养成了主动提问的习惯之后,我们就不用担心学生不爱学习,不用担心学生死读书,同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了立足点和生长点。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问题意识这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从各种问题中能动地汲取知识的甘泉,拾级而上,步人智慧的殿堂。新课程理念下提出:让探究活动贯穿科学课的始终,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而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探究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多么重要。那么,问题从哪里来?1.来源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又便于学生开展研究的课题。例如,紫色的叶子有叶绿素吗?鱼有没有耳朵?蚕是昆虫吗? 2.来源于《科学》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例如,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在一杯水中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食盐溶解了,又放入一勺食盐,搅拌之后又溶解了,加入第三勺食盐时,会怎样呢 ?这个问题是许多学生想问的问题,又是这节课中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能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来源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本学科需要研究的问题、有争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历史和现状都比较清楚,应该有目的地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如学习了摩擦起电,教师可以提问:人体摩擦是否也会带电? 4.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科研实践。在生活、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可以有选择地挑选一部分问题作为科学调查与研究的大课题。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都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摸一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