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石角镇中心小学张桂花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采用总分手法,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按山头 —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飘浮于庐山不同方位的云雾的独特姿态。第三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和“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着力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用“刚刚还……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了……”等词句,强调庐山云雾的变幻之快。最后用“……”含蓄地表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全文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仿照课文第 2、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第 2、3 自然段的总分构段方式,能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手法把景物写具体。运用总分构段方式,并模仿练习写一处景物。1教法学法:朗读法、品读法、精讲法等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0 月 13 日教学过程:课前:指导诵读《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题西林壁》。(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引导学生积累,并将注意力指向“庐山”,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小朋友们,我们继续学习第 14 课。2.学生齐读课题——庐山的云雾3. 学生认读词语。第一组:幽谷瀑布流连忘返弥漫遮挡变幻无常第二组:似乎、笼罩、漂浮、系玉带、转眼间第三组:一泻千里九天银河四蹄生风千姿百态4. 上节课,我们还初步读了课文,那么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呀?这节课让我们随着课文再次走近庐山,去深切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