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形状改变了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中的第2课,主要是引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认识到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本课由四个活动组成:一、变脸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用力可以改变脸上五官的形状;二、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用力改变其他物体形状,进而了解到拉、压、弯、扭等用力方法;三、通过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感受用力越大,形状改变越大;用力越小,形状改变越小;四、展示生活中人们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将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课标解读: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形状改变了”里的内容,知道物质科学领域中科学知识总目标为:知道常见的力及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一年级相比,经过一年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但与中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学习目标】1.在变脸游戏、对海绵、铁丝、橡皮筋、气球四个物体的用力改变形状的活动中,感知“拧、揉、拉、挤、压……”等方法就是手用力使了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到钩码提供的拉力的大小对橡皮筋长度改变是有影响的。3.对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比较,认可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方法。【学习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演示法。【学习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学习难点】了解拉、压、弯、扭等作用是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基本方法。【学习准备】教师材料:ppt、橡皮擦、钩码、橡皮筋、带有刻度的纸板。学生材料:1 块橡皮、1 根铁丝、1 块海绵、1 个气球;3 个钩码、4 根橡皮筋、3个粘钩、带有刻度的实验板、挂钩。【教学过程设计】第 1 课时碰 课 环节教师活动(一)游戏“我会,变变变”学生活动课前复备1.师: 老师今天带大家玩个小游戏:“我会,变变变”2.师:游戏怎么玩呢?老师需要两位小朋友上台,模仿我说出的小动物的局部特征,台下的小评委用手势(比划1,2)告诉我是 1 号模仿的像还是 2 号模仿的像。(你坐的倾听游戏规则。可真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