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 和L3 一、 OSI 七层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通过将网络模型分解为层,互通性和互操作性的能力变得可以管理。OSI 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现在主要分析是 L2 数据链路层和L3 网络层,它们的功能和常用设备如下表所示: 其中,L2 为面向连接的拓扑结构,而 L3 则是无连接的网络互连结构。 二、 L2 和L3 网络互连设备 2.1 网桥 网桥是一种用于连接两个局域网段的网络设备,其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在网络中,网桥要分析帧地址字段,以决定是否把收到的帧转发到另一个网段上。网桥的概念模型和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三层交换机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图 X 网桥概念模型 在图 XX 中,网桥检查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在同一网段内则无需转发;反之,如果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不在同一网段,网桥就把帧转发到另一个网段。由此可看出,网桥在网络中起到帧过滤的作用。网桥的帧过滤特性很有用,当一个网络由于负载过重导致性能下降时可以用网桥把它分成两个网段,并使得段间的通信量保持最小。例如,可以把分布在两层楼的网络分成每层一个网段,中间通过网桥连接。这样一方面缓解了网络的负载,提高了通信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网桥的隔离,如果一个网段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到另一网段的正常工作,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网桥可用于运行相同高层协议的设备间的通信,而采用不同高层协议的设备间不能通过网桥进行通信。另外,网桥也能连接不同传输介质的网络,例如可实现同轴电缆以太网与双绞线以太网之间的互连,或者是以太网与令牌环网之间的互连。 2 . 2 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 MAC(网卡的硬体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路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 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透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目前主流的交换方式是基于存储-转发模式的,交换机对输入的数据包先进行存储,验证,碎片过滤,然后再进行转发。这种方式时延大,但可以提供差错校验,并支持不同速度的输入输出端口间的交换(非对称交换)。 交换机分类 根据交换的协议层,可以将交换机划分为: 二层交换机——根据MAC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