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 年 2 月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一、教学目的个体的行为千差万别,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是引起这种差别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本章介绍的内容。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个体的知觉与决策风格、人格特征、能力倾向、情绪调节功能、压力应对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倾向如何对个体行为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个体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 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知觉的定义及过程。2.掌握归因的主要理论。3.理解决策的含义及经典的决策模型。4.掌握价值观的含义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5.理解态度的概念并认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6.掌握能力的概念及分类。7.掌握常见的人格模型。8.理解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劳动的定义。9.了解压力的成因和后果。10. 掌握职业枯竭的定义和对于个体的影响。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注意、组织、解释、检索、判断。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并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解释和推断自己与他人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激励下属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决策在狭义上指的是在几种行为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本节关于知觉、归因与决策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西方管理学者与心理学者的研究。在中国的管理情境下,应当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立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第二节介绍了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态度的定义和相关理论。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工作价值观对员工行为和绩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侧重于个体层面,但是对于我国的组织管理来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与工作相关的态度。第三节介绍了能力的概念和分类。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