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相色谱仪的简单介绍一国内气相色谱仪的进展情况二国外气相色谱仪发展状况三. 商品气相色谱仪的结构⒈最简单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图解⒉较先进的气相色谱仪第二章气相色谱仪的简单介绍2-1第二章气相色谱仪的简单介绍自廿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气相色谱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促使国际上众多分析仪器专家关注这种新颖的分析测试手段,热衷于这种技术的各种零部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图制造出能应用于各部门研究实验室和工厂控制分析实验室的、易为一般分析测试人员掌握的气相色谱分析仪器。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仪器很快在廿世纪五十年代的后期便以商品的面貌出现在市场上,并被称作为“气相色谱仪”。到目前为止,由专业的分析仪器厂商制造、经市场进入各种实验室运行的商品气相色谱仪至少已有上百万台,并且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已是不同时期推出的新型气相色谱仪所更新过的。气相色谱仪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实验室研究期间的气相色谱仪几乎与电子技术毫不相干:其色谱柱的加热依赖于某些溶剂的恒定沸点,柱被安置在溶剂的蒸气浴中以保持恒定温度;当时检出柱中样品流出物(分离后的组分)的器件是精密的天平(被称作质量检测器)、气体定量管(称作体积检测器)或微量自动滴定装置(称作滴定检测器)。第二代气相色谱仪是随着热导检测器、气体密度天平检测器和火焰热电偶检测器的出现和继电器控制的柱恒温箱的应用而推出的,这些仪器开始采用了电子管元件电路,色谱柱可以在约 50~200℃之间的一个任意需要的温度下恒温。热导检测器的出现是在 1956年,初期的热导检测器被称作为“卡它计”(Katharometer),这个名称是用希腊神话中的纯洁女神卡沙茹斯(Katharos)命名的,所以会这样命名,当然是以载气的纯度是否由于样品组分的掺杂而发生了变化来看待的。热导检测器所转换的讯号电压可以被精确地记录成色谱图,因此比第一代气相色谱仪的分析灵敏度要高得多。由于它的通用性,直到目前仍然是一种最受气相色谱人员欢迎的检测器。气体密度天平检测器是气相色谱法的开发者之一马丁(Martin)本人发明的,这种检测器对永久性气体的测定相当灵敏,但由于不能在高温下应用,因此出现后不久即被淘汰。1957年斯考特(Scott)发明了火焰热电偶检测器,这种检测器的原理是让载气带出的组分在氢火焰中燃烧,如果柱中流出的是纯载气,热电偶会给出一个恒定的讯号电压;如果载气中出现了组分,热电偶将改变温度,于是就改变了讯号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