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子电工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学时:64 学分: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归属:电子教研室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魏来 2011年7月 开设时间:第3学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年***月 系主任及审定日期:****** ***年***月 第一部分 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组装、电工技术、电子仪表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使学生掌握焊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对电子线路板、印刷电路板的手工焊接技能掌握能力;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正确识别与检测方法,了解并掌握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毫伏表、万用表、兆欧表、晶体管特性仪等使用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通过组装半导体收音机掌握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了解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调试等基本内容与工作程序及PCB线路板的手工制作。 掌握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变压器、熔断器、复合开关、闸刀开关、时间继电器等低压电器的使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训过程中获得对交流电的安全使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工电路使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电工实训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初步具有进行电工电路的设计、应用的基本技能,巩固和扩大电工线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电路设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前导、后续课程 (1)前导课程 2 (2)后续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 一、基本理念 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本着为后续专业课程支撑与服务的宗旨,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行动导向、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电工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坚持能力本位观,以模块为载体构建内部结构,以任务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结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原则的贯彻,来进行《电子电工技术》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以职业岗位和后续课程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组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三方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进行课程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