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一、课前导入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 的致 命 伤 1916 年开 始 到1920 年上 半 年,经 常 有旧 诗发 表。在 学校中颇 有诗名”。“五 四运动 以 后 ,他致 力于 新 诗的创作。… … 他自己 编 过一本 手 抄 的《真我 集》,录 存 1920 年至1921 年间 写的新 诗。”在 清华九 年中,闻一多在 文学、绘画和戏剧 演 出等 方 面 都 表现出浓 厚 的兴趣 。 【 人物 轶 事 】 身 处 异 乡 却 心 系 祖 国 1922 年,闻一多远 渡 重 洋 留 学美国,他的行 囊 里 装 的还 就 是薄 薄 的一本 杜甫 诗集。美国的发 达他看 在 眼 里 ,中国的贫 穷 和战 乱 他刻 在 心 里 。在 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 想 的中国青 年,留 居 美国的滋 味 ,非 笔 墨 所能形 容。”在 美国,有的中国同 学去 理发 ,却 因 为 就 是有色 人种 ,门都 没 进 去 ,告 到法 院 虽 然 胜 诉 。 可 就 是店 老 板 还 就 是要 求 中国学生只 能偷 偷 地 来 理发 。毕 业 典礼 上 ,惯 例 就是男 女 生成 对 上 前接 受 毕 业 文凭 ,但 六 个中国男 生只 能自己 结 成 三对 走 向讲 台 。 因 为 没 有美国女 生愿 意和他们 站 在 一起 。每 每 耳 闻目睹 这些 事 ,闻一多都 会痛 苦 地 折 断 手 中的笔 。当 时的中国,军 阀 混 战 ,民 不 聊 生。他知道 ,很 多不 堪 卒读的话 语。都 可 以 用来 形 容祖 国的苦 难 ,但 他写下的诗句却 就 是“我 要 赞 美我 祖国的花 ,我 要 赞 美我 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