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3 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 (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 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运动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 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 (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 (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 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 (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 (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 (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 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 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可以影响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等,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4、人口生产与物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