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问题的自我调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讲人:李怀艳教师的行为问题,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对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对其造成严重伤害、损失的那些不适当的或过激的教育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日渐增多 ,翻开报纸,打开网站,每天都可以读到各种各样的教师的问题行为,惩罚学生脱裤子、强迫学生互打耳光、打骂学生等等。一些教师的问题行为 ,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行为对抗,甚至引起法律纠纷,造成社会震动。那么,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教师的行为问题呢?其实,教师的一些错误行为并不是常见的,只是偶尔的表现出来,一些轻微的,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这样的错误行为就不属于行为问题。教师的行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是相违背。我国古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的就是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时作教师最基本的准则。如果教师对于这个大方向都保证不了,对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对可爱的学生都不喜爱的话,那么教师也就不会称之为“教师”了。其次,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相违背。教师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多个角色,教师的职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师既是专业的教育者,更是“交往引导者”、“心理保健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上面的要求相违背,教师的行为将不会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师的行为与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相违背。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重要活动形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为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偏爱学生、压制学生等。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心理发展受阻,与教育教学的根本相违背。第四,教师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正确的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教师的问题行为不仅有损于教师自身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威信,而且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在面对教师的行为是否真正属于“行为问题”时,还要考虑所发生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经常性的发生,在行为发生是的状态是不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教师行为中经常出现、比较稳定且扰乱性较大,对教育教学影响较严重,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需要作一定努力改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