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 6 课。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本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对于材料,书本上给出的是块状红糖,试了好几种,都会有杂质沉淀,会误导学生对现象的表述,故还是选了,粉末状的红糖,找了一批相对来说比较干净的红糖进行实验。【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从生活经验中学生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头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混合操作,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一个动态的观察过程,这将对学生有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除此之外,本节课中会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同种事物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纵向,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起到一个发展性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放入水中会消失,而有些物质放入水中不会消失;2.知道物质在水中能消失的现象叫溶解,不能消失的现象叫不溶解。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和物质充分混合;2.通过横向对比的方法,观察一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3.通过纵向对比的方法,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有不同的变化。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学准备】学生:2 个装水的透明杯子、2 个小玻璃盒、2 个放大镜、搅拌棒 2、小勺 2、食盐 1、红糖 1、小石子1、记录单 1 等。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聚焦问题1.故事引入:驴子驮盐的故事,提问河水真的有魔力能让盐袋变轻?盐去哪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