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文言文 古诗 现代文初中诗歌:《木兰诗》《行路难(其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周亚夫军细柳》《答谢中书书》《马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狼》《湖心亭看雪》19 题 教学认识(文本赏析)20 题 教学目标+依据21 题 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教学设计—题型思路总结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目标的依据:课标依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三、针对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选择:过程与方法目标初读+精读导入+初读+精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四、教学认识:解读文本(内容、手法、情感)+课标依据+教学过程1文言文19 题:1.对内容的理解:解读文本(内容+手法+情感)2.对课标的理解:对应文本新课标的要求3.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方法上的概述1.《xx》的作者为 xx。本文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内容概述),表达了……的感情/的道理。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课标明确指出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疑难点,在教学中以读为核收,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拔、对话、指导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刻内涵。20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2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方法,理解文中重难点语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依据:1.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