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链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方面的知识。1.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例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3)词义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4)词义弱化。例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1 / 6(5)词义强化。例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7)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