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严重的颅内出血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由于不同病因,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不同部位。主要出血类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等。附件一、几种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1.定义 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延伸到侧脑室的出血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 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80%以上。2.发生率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 40%~60%;胎龄<28 周的早产儿比胎龄 28~31 周的患儿发生率高 3 倍;有文献报道,大约有 3.5%~4.6%的足月儿发生颅内出血。3.发生时间 约 50%发生在出生 24 小时内;大约 80%发生生后 48 小时内;大约 90%发生在生后 72 小时内;在生后 7 天,99.5%都已经发生;20%~40%的颅内出血进展期在生后 3~5 天。4.高危因素(1)母亲为高龄产妇:发生 PIVH 的风险与妊娠年龄成正相关。(2)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所有早产儿都有 PIVH 的风险,胎龄小于 32 周的早产儿风险更大。(3)其他相关的临床因素:①有产伤或窒息以及5 分钟 Apgar 评分低 ②酸中毒③低血压或高血。④红细胞压积低 ⑤呼吸窘迫需要机械通气⑥碳酸氢钠输入过快及输注高渗性液体⑦凝血障碍⑧气胸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5.分度及分型:按头颅 CT 图像的 Papile 分度法将出血分为四级:(1)Ⅰ级: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2)Ⅱ级:脑室内出血,不伴脑室扩大。(3)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4)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严重性可将 PIVH 分为三型(1)小量出血:Ⅰ级或Ⅱ级;(2)中度出血:Ⅲ级;(3)严重出血:Ⅳ级。6.临床表现 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和失血速度。随着出血量的增加,临床表现从不明显到急剧发展。小量出血时,临床可无症状。随着出血量增加,患儿可能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即:前期可能烦躁,激惹,肌震颤、惊厥,前囟饱满,继而出现四肢肌张力减低、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眼球固定、凝视、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7.结局 有赖于出血严重性的分级(1)小量出血:常常可自愈,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