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引言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在 Halliday 和 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 Halliday 在 1962 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 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 为 五 大 类 : 照 应 (reference) 、 替 代 (substitution) 、 省 略 (ellipsis) 、 连 接(conjunction) 和 词 汇 衔 接 (lexicalcohesion) 。 其 中 前 四 类 属 于 语 法 衔 接 手 段(grammaticalcohesion) , 后 一 类 属 于 词 汇 衔 接 手 段 , 具 体 包 括 原 词 复 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三、译文的形式衔接手段衔接和连贯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衔接能够促进连贯,但是衔接的语篇并不都是连贯的,因为如果不断地切换话题,即使很衔接,整个语篇也不是很连贯。衔接体现在语言的表层,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机制,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