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胺冷芯盒工艺自 1968 年在美国铸造学会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以来,因其很高的生产率颇具竞争性和实用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制芯中心,型芯的尺寸精度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铸造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大批大量生产行业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据报道,美国铸造行业所用的各类铸造粘结剂中,冷芯盒树脂的年用量最大,约占粘结剂总量的 44%。我国七十年代初,一拖工艺材料研究所和安阳塑料厂率先开始了胺法冷芯盒制芯树脂及工艺的研究,但当时国内无专用设备及配套材料供应,使该工艺无法推广。1985 年,常州有机化工厂从美国 Ashland 公司引进了胺法冷芯树脂生产技术,一汽铸造一厂从美国 B﹠P 公司引进了全套冷芯盒制芯设备,接着一拖、上柴又分别从德国、美国引进了两套冷芯盒制芯专用装备,使胺法冷芯技术在国内获得生产性应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形成了冷芯盒全套设备、工艺装备、树脂及配套辅料等近百家设计、制造单位的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产业链。 1.冷芯盒树脂砂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特性 1.1 冷芯盒树脂砂工作原理 冷芯盒树脂有二个组份,即:Ⅰ组份是宽分布线性酚醛树脂。它是用苯酚、甲醛经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含有羟甲基(-CH2OH)与醚键(R-O-R)的线性聚合体。适量的羟甲基数,可保证型芯获得必要的初强度,适当的醚键可保证充分的终强度。Ⅱ组份是用高沸点的相溶性优良的溶剂而改性的含有适量(—N=C=O)基团的聚异氰酸酯。 冷芯盒工艺的固化原理是酚醛树脂中的羟甲基(-CH2OH)和聚异氰酸酯中的(—N=C=O)基团在三乙胺的催化作用下,数秒内反应生成固态的尿烷树脂。实际使用时,需要混砂和制芯两个过程:首先是树脂的两种组分通过混砂过程均匀地包覆在砂粒表面;然后将混好的混合料射入芯盒,再吹入三乙胺气体,使均匀包覆在砂粒表面的树脂膜从液态变成固态,在砂粒与砂粒之间建立粘结桥,形成强度。 1.2 冷芯盒树脂砂的化学特性 1.2.1 Ⅱ组份聚异氰酸酯中—N=C=O 基团在碱性或微碱性环境中容易水解,放出CO2 生成胺化合物,其反应活性受浓度、温度、催化剂的影响。水份浓度和反应温度增加可使水解反应速率增大。三乙胺在催化羟甲基与—N=C=O 基团反应的同时,也使—N=C=O 基团的水解反应加速,在无三乙胺的条件下水解相对速率为1.1,在吹三乙胺以后,水解相对速率则提高到47。因此,整个工艺过程中对水份须进行严格控制。 1.2.2 Ⅰ组份和Ⅱ组份树脂一旦混合后,即会发生缓慢的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