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测量降水量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 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PPT]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