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自贸区介绍 上海自贸区是指在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的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上海自贸区简化监管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虽然面积仅有 2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但是,这片土地正被寄予厚望,或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二、上海自贸区方案通过的背景 (一)国际形式 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美欧自贸区谈判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这两大自贸区都不包括中国,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的可能改变,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二次入世”危险。 中国经济换挡关口: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移下,严重依赖出口已不行,且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较低,需经改革来谋出路。 (二)国内进程 今年 3月份,李克强在上海召开座谈会时曾指出,“我们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上海乃至中国带来发展红利,是中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在国务院的期许中,上海自贸区将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促进作用。 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位于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李克强所指28平方公里即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范围,其中包括2005年与浙江跨区域合作建设的洋山保税港区、1990年全国第一个封关运作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及2010年 9月启动运营的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口岸外贸货物吞吐量累计达 3.6亿吨,同比增长 5.9%,上海港继续保持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桥港区完成1536万标准箱,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国际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区。 (三)出台时面临的众议 1、以期货交易市场的商品期货交割仓库为例,包括伦敦金属交易所(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