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07 级学习部 题型:单选 40 分;多选:十题 20 分;填空题 10 分(每题 2 分) 简答题:两题 10 分;病例分析:两题 20 分 第一章 导论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难经》 历史意义:这两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 3 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P 4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P 12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P 13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P 13 1.普遍性: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 2.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3.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4.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P 14-16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 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五)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P 17 (六)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P 19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 (七)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