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正骨手法 采用不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的中医骨伤科常用外治法。 简史 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约3000 年前的周代就有专治骨折的医生。《周礼·天官》有疡医专处折疡的记载。唐代《理伤续断方》中介绍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首次运用杠杆力学原理整复骨折,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薛己的《正骨类要》记述的正骨手法有19 条,简明实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也记载了许多正骨手法。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1949 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手法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 骨折移位情 况 ,是分 离 还 是骨碎等,医生在 头 脑 中要建 立 一 个 骨折移位的立 体形 象 。虽 然 通 过 X 射 线可 清楚 地 看 到骨骼 的形 态 ,但 X 线 片 只 能 给 人以平 面 的指示 ,而 手摸心会有助 于 了解 全 貌 。因 此 ,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 他 手法对证施 治的先 导 手法。 ② 拔伸牵 引 。整复骨折的起 始 手法,由一 人或 是数 人持 握 骨折远近段 ,先 使 肢 体在 原来 畸 形 的位置 下 ,沿 肢 体纵 轴 方向 对抗 牵 引 ,然后按照 正骨步 骤 改变 肢 体方向 ,持 续牵 引 以矫 正肢 体的短 缩 畸 形 ,恢 2 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