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表寒里热证 中医病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由(1 )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 )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1 、 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为主。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 、 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 表寒重里热轻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表寒轻里热重 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热同重 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 发 挥 其 温 煦 形 体的作 用 ,故见形 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 液 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 温 化 水 液 ,以致痰、涎、涕、尿 等排 出物 皆 为澄 澈 清冷。寒邪伤脾 ,或脾 阳久 虚,则 运 化 失 司 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 ,寒湿内生 ,则 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 ,鼓 动 血 脉运 行之力 不足,故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