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0 年通货膨胀史 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 0、M 1、M 2 三个层次:M 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 1——M 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 2——M 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 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 2 )101.3 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从52 年到57 年,M 2 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 亿元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 年达到197.7 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速度;从58 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 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从61 年到64 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出现通货紧缩,M 2 由1961 年的439.8 亿元降到1964 年的434.7 亿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5 年到68 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 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 年达到666.9 亿元。69 年到70 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 亿元。 从70 年到79 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 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1952 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 81 年到83 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 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 年到89 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 多亿元,89 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 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从90 年到93 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 年与 89 年相比,新增 5253 亿元,91 年比 90 年新增 4100 亿元,92 年比 91 年新增 6100亿元,93 年比 92 年新增 94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