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1、 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 什么是文化。 3、 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 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