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必须的选择 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走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是 1949年新中国政府成立后就做出的选择。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农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几亿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物质匮乏的阴影,一些农业产品的产量还达到了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的农业还不是现代化的农业。农业从业人口多;许多地区农业基础还很薄弱,依旧靠天吃饭;粮食问题依然是农业解决的重点,以及乡镇企业发展的难题;农村城镇化道路的缓慢;农村教育的问题等等诸多原因,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步入发达国家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到 21世纪中叶的时候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20多年后的今天,当中国人审视发达程度的时候,却发现农业已经成了影响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 中国的农业应该是世界的奇迹,养活了 13亿的人口,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坚实的保障作用。特别是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最早从农村开始,使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列世界第一位。中国农产品由极度短缺变为基本供给平衡,部分品种有余。但今天农村却不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 70%左右的人口仍然要依靠这个传统的农业产业提供生存保障,近50%的社会劳动人口仍然只能从农业中得到就业机会。农业生产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在15%左右。 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在国家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是中国政府一直在坚持的农业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状况 中国国家统计局 2004年做了一份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 1/3,指数最低的省份,才走了不到1/5的路程,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表现为: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工、林、牧、副、渔、贸等产业比重小,就种植业来看,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多致力于粮食、棉花、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