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美学 前 言 一,对美学的理解——言说一切的前提。我们言说中国美学史也好,西方美学史也说,其基本的前提是我们对美学的理解。 美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现代美学体系应该具有国际性。我们研究中国美学是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的现代美学体系。也正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重视中国美学史的自身特殊性。这是国际性学科的需要,也是中国美学的需要。这里有一个辨证的说法,即,越具民族性的就越具国际性。“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不能只看历史上的先哲是怎么样论美的。而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阈。要看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所发展的美学个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 中国美学史的中心的审美意象。审美文艺学的比重较大。但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 美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它属于逻辑思维的范围。因此研究中国美学史“就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美学范畴和命题。“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例如唐“境”宋“韵”。所以,中国美学史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换的历史”。 审美意识有两个序列:形象的序列和范畴的序列。美学史的对象是范畴的序列。 二,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中国美学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发端、展开和总结。 1 、先秦、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期。 此时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理论思维非常活跃,曾出现了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孔子、《周易》的作者、庄子、荀子等大哲学家都是此时出现的,做为其哲学的一部分的美学,他们提出了“道、气、象、美、味、妙、大、兴、观、群、怨、”等范畴,提出了“涤除玄鉴”、“心斋”、“坐忘”“历与西施,道通为一”、“象罔可以得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和“化性起伪而成美”等命题。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基础。比较重要的著作除了孔子外,是老子、庄子、《周易》、管子等。中国美学的“气韵说”、“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观照审美客体审美心胸的理论和艺术创造艺术生命的理论都是源于老庄、《周易》和《管子》。 2 、魏晋南北朝到明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期。 此时出现的美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