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阳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就在这儿讲讲农历。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12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就是354.3672天,与一个回归年差了10.875天。若13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又多了18.6556天。因此,农历就采用了加闰月的办法。农历是“十九年置七闰”,19个回归年的长度是6939.6018天,235个朔望月的长度是6939.6910天,只差一点点,很精确了。 农历的置闰办法是:若两个冬至之间有11个月(刨去两个冬至所在的月),那就什么事也没有。如果是12个月,那就把那个无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二十四节气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小寒为中气,其余的为节令)例如,2006年是闰年,闰七月。闰七月只有立秋这一个节气,闰七月十四。由于之前那个月是七月,所以它就是闰七月。 农历规定:由于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所以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农历的大小月安排特别没有规律,因为要保证每一个月的初一月相是新月,即“朔”。到了十五日(大月为十六日)是满月,即“望”。不过,仍然可以根据公历日期推算出农历日期。将公历年份数减去1901,得到4Q+R(Q、R为整数,R<4。)那么农历日期即14Q+10.6(R+1)+年内累计日数-29.5N(N为整数)。 举例说明:今天是2011年3月23日,农历日期计算过程如下: 2011-1901=110,得到 Q=27,R=2. 再用公式:14*27+10.6*3+82=491.8。将491.8除以29.5,商为16,余数为19.8。(把这个小数除法当做整数有余数除法来算,最后的余数除以10)。则整数部分19就是农历日期。再查查日历,今天是农历辛卯年二月十九日。 一、口诀: 乘五除四九加日, 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 三五七八十尾前。 二、举例说明: 例一:1996年1月16日 (96×5+96÷4+9+16)÷60=8余49,49即为六十甲子序数。9对应天干壬,49除12余1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例二:1997年2月16日 (97×5+97÷4+9+16+30+2)÷60=9余26,26即为六十甲子序数。6对应天干己,26除12余2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例三:1998年3月16日 (98×5+98÷4+9+16)÷60=8余59,对应干支为“壬戌”。 例四:1999年4月16日 (99×5+99÷4+9+16+30+1)÷60=9余35,对应干支为“戊戌”。 例五:2000年7月16日 (100×5+100÷4+9+16+2)÷60=9余12,对应干支为“乙亥”。 例六:20001年10月16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