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 时间:2 0 1 2 -0 9 -0 6 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政府,还是研究经济理论的经济学界,都从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11年年底我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些年来,我国虚拟经济表现为“暴利”,金融工程日益成为“显学”,实体经济对于资金、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对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重视得还不够。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十大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于2011年12月 30日正式颁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但是,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工业发展问题仅仅从产业战略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我国缺乏的是从基本国情高度和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工业发展问题。 一、工业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 2 基本经济国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阶段的基本概况,是一个国家制定经济现代化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30余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人均 GDP从 1978年不足 100美元到 2011年超过 4000美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现实基本经济国情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被概括为农业大国。那么,如何描述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现实基本经济国情呢? 2005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经济国情分类框架(陈佳贵,黄群慧,2005)。该分类框架综合考虑经济总量维度和经济结构维度,认为一个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应该经历从农业经济大国(农业大国)到工业经济大国(工业大国)、从工业经济大国到工业经济强国(工业强国)、从工业经济强国到服务业经济大国(服务业大国)的国情变化阶段,大致应该对应工业化初中期、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社会三个阶段。该国情分类框架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长期以来流行的关于“农业大国”、“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等国情描述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使这些日常流行语或者政策用语变为经济学概念,进而有可能拓展出一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