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与中华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1 复礼与正名 1)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礼的功能,社会各阶层依名分与地位而享权力尽义务。2)正名: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2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根本的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 1)仁与礼的关系:把“仁”这一新精神贯注在“礼”的旧形式之中,纠偏周礼中文繁礼苛的弊病。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2)仁的社会学内涵:“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人之为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道德属性”孔子的“爱人”与墨子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指爱必须是有差等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由亲而疏,由近而远。而墨子的“兼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是指无差别的爱。“推己及人”是指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以类相推,将心比心。 3 “以政为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养民惠民的途径:慎用力役,取民有度.教化的手段:以身作则,以道诲人 2)德与行:德化比行政更具优先性,原因: 行政,法律起到教化不足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为政以德”思想:以德为政之本,把整治给道德化了,政治之对象在社会,更广义的社会功能,目的不仅在于治人治事,而在于养人与化人,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孟子,名轲,邹人,居孔子之下的“亚圣”,提出“性善”“仁政”学 说,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突出贡献。) 1 性善论 1)人性善: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孟子社会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使人性所必然的,有了这一本然的善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内在根据,人类社会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2)人何以有恶:善根有赖于人们的持存与培养,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挂钩,还有社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