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京沪高速铁路自 2008年 4月 18日开工建设以来,以其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吸引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京沪高铁的建设,将直接打造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体系,同时也将意味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当今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速度目标值最高、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除了技术标准高,工程建设难度大,系统集成复杂,自主创新任务重外,其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乃至铁路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的民生、环保等诸多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自 2009年 7月起,《国际商报》启动了对京沪高速铁路的报道计划,并先后多次派记者赶赴京沪高铁施工一线,从规划、评估、批复、设计、招标、征地拆迁、施工等各方面,对京沪高速铁路的情况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对象中既有当年京沪高铁工程的规划者、也有设计者,还有决策参与者等;既有相关部委和诸多地方政府官员,还有普通百姓及京沪高铁建成后利益相关者;既有负责标段指挥的施工企业领导,还有众多一线的建设者„„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跨年度大型报道《中国速度——走进京沪高速铁路深度报道》,力图在“科学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从科学、人文、民生等层面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进行全景式记录。敬请关注。 中国速度——走进京沪高速铁路深度报道之一 腾飞,中国铁路 《国际商报》记者 许霞 江舢 徐莲英 赵葳 一清早,李万里满头大汗地站在首都机场自助乘机设备前,输入着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他的背后排着十多人的长队。李万里此行将前往上海一家大型的建筑企业公干,虽然公司总部和家庭都在北京,但往返于京沪之间对李万里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没有办法,除了火车,只能选择坐飞机,”他说道,“我家在丰台区住,光到机场的时间就需要一个多小时。今天差点没赶上。” 处于这种境况的绝非李万里一人。作为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在过去 3 0 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最显眼、最具活力的角色之一。与经济发展同步,中国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机场大规模兴建, 中国人出行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尽管如此,李万里每次出差,都面临着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考虑到时间问题,坐火车和汽车显然都不太现实,坐飞机又太折腾,费用也高。”他说,“最主要的是,火车票在大多数时候都比较难以订到。” 火车票之所以难以订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