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观、材料、笔墨看水墨画的发展 郑 文 水墨画是中国人以水墨材料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画种,它的产生无疑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审美意识有关。 其历史悠长, 早在唐代就已开始萌芽, 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则是其成熟的标志。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养料, 已成为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源泉。 本文试从其产生的原因、水墨材料、笔墨形式入手, 来探讨水墨画传统的发展成因。 “天人合一”——水墨画产生的原因 对宇宙由来已久的兴趣,使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即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入手进行美学思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道”的本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章》),这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体系,直接衍化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思想体系。 在中国文化中,“道”是“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端”(《吕氏春秋·下贤》),又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这个既没有限定性又不可认识的“道”,导致了人们对宇宙本原的把握只有通过心灵的静观方式才能实现。当观照者达到心斋、坐忘的虚静之境,全部精神都已融入宇宙之中时,由此而感到宇宙就是真实存在的一切,这种“物我为一”主客体相交融的宇宙本原论,使人与自然的距离消失了。 人与宇宙自然融合一体的宇宙意识,及依靠内心的体悟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的思维情致导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中国绘画着重表现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艺术家主体与大自然相激相荡,完成人格修养之后,从人的心灵中生发出来的形象。由此传统水墨画呈现出来的世界完全不是靠再现来创造的,而是出自艺术家的心灵观照。 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形成的以道家、佛学为主要基础的艺术胚胎,虽在中唐以前一度受到儒学的抑制,但仍在悄悄发育、成长。那融合着老庄道家意识的中国式佛学——禅宗在盛唐、中唐时开始复苏。在绘画上表现为放弃对美丽眩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导向寂寞、静谧的水墨,其中王维、王墨即是代表。这种追求静谧、空冷、萧条、寂寞的禅学意趣正显示出有着无穷生命力的新画风——文人画的滥觞已经开始,同时也标志着水墨逐渐取代色彩,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产生于北宋后期,其萌芽状态亦可上溯到盛唐之时。文人画以表现文人的主观精神、情感为核心,不为客观具象所束缚,自适、遣兴成为文人绘画的方式。对内心情感的珍视导致对内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