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低温冷冻疗法

低温冷冻疗法_第1页
1/7
低温冷冻疗法_第2页
2/7
低温冷冻疗法_第3页
3/7
1 低温冷冻疗法 定义:低温冷冻疗法是应用制冷剂或低温治疗机,将热从患者患处置换出来,使该处温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借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一、 制冷剂的分类 (一) 在0℃以上的低温制冷剂:含有氯乙烷、氟里昂 114、冰水、冰块、冰沼泥 (2℃)和氢化硅酸盐冷冻剂。 (二) 在0~-100℃之间的低温制冷剂:含有冰盐混合物,氯甲烷、二氧化碳干冰、氟里昂、异丁烷、一氯化甲烷、氨、氧化氮、温差电偶。 (三) 在-100℃以下的低温制冷剂:含有液态空气、液态氮、液态氢、液态氧、液态一氧化碳和液态氧化亚氮等。 二、 低温冷冻对机体的影响 人体对冷冻刺激的反应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其生物学基础是局部组织温度改变。 (一) 对局部组织的影响:冷冻刺激可使局部组织温度明显下降。如将冰袋放在人体腓肠肌部位,可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22℃;皮下组织温度降低13℃;肌肉组织降低10℃左右。腹部冰敷 30分钟,可使腹膜间区温度降低4-8℃左右。 当组织被缓慢冷冻(温度变化为 1-10℃/分)时,细胞外液首先结冰而出现冰晶,细胞外溶质逐渐发生浓缩,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外渗,细胞脱水、皱缩,细胞内溶质浓缩,酶的浓度 2 和活性发生改变,酸碱度也发生改变(PH 值降低)。由于细胞内外电解质浓度的增高,原来对细胞无害的尿素以及溶解的缓冲盐类被浓缩到有害的程度,使细胞中毒死亡。 快速冷冻(温度变化10-100℃/分),则细胞内外均有冰晶形成。冰晶出现在细胞浆、细胞核和染色体内,可立即使细胞死亡。此外,冷冻尚可使细胞膜的类脂质蛋白复合体变性、破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由于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细胞膜破裂。 温度骤降时,细胞发生的低温休克更甚于冷冻的直接作用。有时甚至未达到冷冻程度,即可使细胞遭受损伤。 可出现血液滞留现象。 冷冻后的复温也有破坏作用。温度复升时,由于细胞外溶质浓度的降低极为缓慢,细胞长时间处于这种高浓度电解质的细胞外溶质环境中,细胞特别易于破坏。缓慢复温时,细胞内小的冰晶聚集成大的冰晶(再结晶),引起细胞内外电解质的再次浓缩,更加促进细胞的死亡。 一般组织经过冷冻后,均能恢复正常。除非冷冻深度已达到使组织不可恢复的程度。(可逆性和不可逆性)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冷冻使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以至暂时丧失其功能。由于感觉敏感性降低或消失,故有解痉、镇痛、麻醉等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冷冻使轴突反射减弱,当温度降至6℃时,运动神经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低温冷冻疗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