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通论》教学大纲 学时数:54 学分数:3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执笔者:章新 编写日期:2006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主要内容。目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大有益处。 二、教学纲要 第一章 作物学概述 第一节 作物学的概念 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 2 作物生产概况 第二节 作物分类与分布 1 作物分类 2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3 作物的分布 4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划 1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划 2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第二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 作物的发育特性2 作物的发育阶段3 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 作物器官的形成 1 种子形态与萌发2 营养器官的建成3 生殖器官的建成4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第三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 1 作物的群体的基本概念2 作物的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3 作物群体的源流库 第四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 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2 产量构成因素3 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4 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 1 作物产品品质2 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3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1 作物的生态因子2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3 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第二节 作物与关照 1 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2 日照程度对作物的影响3 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 1 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2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 3 积温及无霜期4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 1 作物对水分...